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语文现代化:法律语言专题

  • 司法文书的“词元—词元链—逻辑线”结构分析范式

    王东海;王丽英;

    司法文书要求结构要素完整、逻辑闭环、事实叙述和理由阐释条理清晰、语义连贯、衔接顺畅。目前从词语运用层面进行司法文书语篇结构分析的研究尚显薄弱。为探索司法文书结构逻辑分析新思路,本研究建构了“词元—词元链—逻辑线”新的分析范式。基于此范式,本研究对以起诉书、判决书为主的司法文书的表述逻辑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司法文书的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工具、证据四大核心词元链,同时探讨了司法文书表达中主观词元链——情感评价链,并采用言语行为反应理论及相关公式、主观性(言者主语)理论,探讨用词元择定、词元链建构来完善和优化司法文书表述逻辑线的思路,以提升司法文书的严谨性和周密性。

    2025年04期 v.26 1-2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侦讯人员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

    张彦;

    侦查讯问是特殊的机构会话,了解讯问过程中双方是否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对讯问效果有何影响等,不仅可以深化对会话合作原则的认识,更有利于深化对侦查讯问语言特点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掌握侦查讯问语言的组织规律和语用策略,提升讯问工作质量和成效。通过大量真实讯问语料的分析,了解到当下侦查讯问人员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情况及其对讯问效果的影响:对抗式讯问和非对抗式讯问中,讯问人员多数情况下都会遵循合作原则,保证侦查讯问工作的顺利开展;出于讯问策略的需要,讯问人员有时候会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以取得特殊的讯问效果;无目的地违反合作原则或准则,会影响讯问效果,包括有罪推定、信息量提供不足、表达不当、应对不妥等。

    2025年04期 v.26 22-2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

  • 史事还原、史料互证与个体记忆重现——回忆录的史料价值探析

    姚百慧;

    回忆录“知人论世”的价值被学界广泛认可,其史料价值、辨析利用等问题也引起史家广泛讨论。围绕中法建交,不少外交官发表了回忆录。它们在外交档案出版解密前,就已相当程度上揭露了中法建交决策过程;在外交档案解密后,仍可以与档案相互参照,起着补充决策链条、复原决策场景、揭示档案生成等作用;回忆录还可以反映回忆者本人和相关人物在过去那段历史中情感、思考、判断、生活等相关情况。这些思考、判断可能不准确,个人情感取向及由此带来的对史事和人物的看法可能脱离实际,其充满私人化的、相对零碎的生活也未必对整个历史进程起重大作用,但正因为其“个人性”,从而让回忆录有着档案文献所无法完全替代的价值。史实还原、史料互证与个人记忆重现,是回忆录史料价值的三个面向,它们让回忆录成为史料的一种特有类型而存在。

    2025年04期 v.26 30-46+151-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0K]
  • 报刊所见清末东北茶园治安乱象与政府治理(1905—1911)

    薛萌;张晓刚;

    清末,茶园作为东北市民日常娱乐的重要场所和城市核心公共空间,其日常运营中频发的治安事件不仅是公共安全问题,更是政府管控、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清政府在应对扰乱公共安全、侵害财产权及社会风化等问题时,逐步构建起针对茶园的监管机制。报刊对相关事件的频繁报道,既揭示了社会矛盾的多重维度,也推动了舆论监督与社会规范的形成。在多方力量博弈下,政府、茶园与市民围绕秩序、利益与权力的互动关系日益显现,展现出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在转型期的治理逻辑与制度困境,成为透视晚清国家权力下沉、文化冲突和底层韧性的关键棱镜,对理解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26 47-5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法学研究

  • 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改革:逻辑及其展开

    王静;魏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理解司法改革的演进逻辑是落实这一任务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司法的基本功能是“定分”止争,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功能充分发挥的保证,提高司法公信力是上世纪末司法改革的初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启动了新一轮的司法体制改革,重点在于调整司法机关对外和对内的关系。司法责任制改革着眼于司法机关的内部关系,核心要求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在基础性改革完成后,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需要注意将责任的追究和责任的豁免相结合,注意区分程序监督和实体监督,注意区分事实和法律问题,并谨慎处理陪审法庭责任的问题。

    2025年04期 v.26 60-70+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 居住权限缩主义的法理证成——规范、实践与理论的多维透视

    周悦丽;李禹潼;

    居住权作为一种具有人役性色彩的用益物权,在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发挥着保障弱势群体和平衡利益的重要功能。作为特殊的物权,居住权既有财产权的特征,又具有人身性质的限制条件。双重属性使得居住权在适用过程中产生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解趋势:扩张主义与限缩主义。扩张主义者认为,居住权的立法目的不仅应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还应促进住房资源的交易流通。相反,限缩主义者认为,居住权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居住权利,不具有推行投资性居住权的意图。许多研究者揭示了不同立场的理论特点,但未明确问题的关键在于居住权的实质基础,并未从规范内部的观点阐述居住权的意涵。针对该方法论上的阙如,有必要重新梳理居住权的实践基础与文化历史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视角重新审视其性质与内涵,对不同主义的居住权研究进行考察,借以规范性的理论得出结论:居住权应当严守自身保障弱势群体的理念,维护物权体系的秩序。

    2025年04期 v.26 71-7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全球治理

  • 跨越人工智能鸿沟:全球南方国家的应然愿景、现实困境与中国方案

    李恒阳;唐桂杰;

    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人工智能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从应然逻辑角度分析,人工智能为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科技跨越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结构性制约构成了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实然困境。人工智能有望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外交水平、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同时,全球南方国家在人才与研发、基础设施、伦理与文化、数据治理等方面面临挑战,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深度求索”是全球南方国家研发人工智能时的突围新范式。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一致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体系,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标准制定以及生态系统构建,将促进数字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的举措有利于全球南方国家缓解数字霸权国施加的压力,并促进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和开放的全球数字治理新体系。

    2025年04期 v.26 78-90+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数字技术驱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风险识别与消弭策略

    韩佶;

    粮食安全关乎各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和谐,已成为国际社会重要共识。数字革命正在重塑粮食安全的各个方面,成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良性治理的可靠手段。然而,数字技术本身所蕴含的安全性缺乏和投资摊销不定将会在技术、环境乃至社会层面对粮食安全治理产生巨大影响,农业领域数字革命亦存在与数据所有权、不可访问性、功能锁定等有关风险缠绕和算法挑战。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数字转向必须确保数据安全、完善数据保护、提高数据质量,以保障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者的隐私和权利。因此,发掘底层逻辑、探寻因应之策成为破解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数字风险切实可行路径。

    2025年04期 v.26 91-10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文学研究

  • 早期美国文学的批评传统(1790—1990):回顾与反思

    袁先来;

    在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学界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编纂始终将早期文学视为民族叙事传统与身份认同的核心资源,并据此构建起支撑美国例外主义观念的重要依据。文章旨在回顾美国学界早期文学批评逻辑的形成与演变,重点反思其如何通过神话建构、学科体制与政治无意识的交织,以推动美国中心主义知识体系的生成,从而遮蔽早期美国文学中所包含的异质性、流动性与跨国性特质。当下关于早期美国文学的批评,理应转向对帝国、殖民、异质现代性与跨文化互动等议题的关注,重视其在语言、地理与文化维度中混杂与冲突的特征,为重构美国民族与世界之伦理关系提供新的前提。

    2025年04期 v.26 102-115+154-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0K]
  • 早期犹他摩门女性写作:族群演进的文学见证

    邹云敏;

    19世纪中叶,在美国西部的犹他边疆地区,迁居而来的摩门女性记述了西进与拓荒的艰难经历,她们对困顿生活中所能发掘的独具摩门特色的族群故事的书写,构筑了摩门人的集体记忆。这些书写不仅是历史的实录,更是伦理观念与社群精神的传承载体,成为摩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自我身份定位、她们倡导的社会伦理有力地推动了摩门族群的发展演进。早期摩门女性扮演着重要的家庭角色,她们负责照顾家庭成员、维护家庭和谐,主导单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影响了每一个家族的价值观塑造,不仅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影响了下一代族群观的形成。在社会层面,这些伦理观念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摩门族群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能够保持团结和稳定。审视她们的作品可以发现,写作为早期摩门女性提供了精神抚慰,让她们彼此借力,更好地接受并适应边疆生存。不过她们构建的摩门文化从诞生之时便已经附着了“锡安”底色,故而其文学创作存在先天不足,严重同质化叙事模式制约着她们的自我表达。

    2025年04期 v.26 116-12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卢梭美学思想中的情感意蕴

    许祝;

    18世纪的欧洲理性论大放异彩,启蒙主义者把理性主义奉若神明,过度强调理性的作用,主张将情感置于理性的绝对控制之下。卢梭认为理性虽然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但理性的科学和艺术思维也改变了人的纯真本性,造成了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卢梭在重新审视理性主义后,对其提出了质疑,反对理性对情感的绝对支配,把情感推上至高地位。卢梭认为自然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人们应追求自然状态下人的本性之美,拥抱真挚的情感,用情感来引导维持理性。卢梭以其自然美学观为指引,呼吁教育“回归自然”,以自然道德情感育人,以善扬善,劝善止恶,旨在让“文明”的人类突破理性束缚保持人的天然德性之美,成为社会中的自然人,从而防止人类文明进步所导致的人性堕落。

    2025年04期 v.26 128-13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思想政治教育

  • 智能时代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探赜

    苏玉波;徐嘉良;

    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价值体现在依托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通过智能教育消弭数字鸿沟、借助智能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存在技术异化易消解教育主体间性,符号替代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浅表化,算法偏见引发价值传播逻辑失衡,伦理失范使技术规制体系滞后等潜在风险。对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锚定育人本质、强化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以应用导向提升教育实效、优化教育环境,夯实“AI+教育”的保障机制、秉持智能向善,构建技术伦理规范,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6 135-1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公安英模精神融入“青马工程”路径

    李志远;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字方针是党加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总纲领。英模是时代的英雄,是全社会学习榜样。在“公安楷模”和公安英模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政治品格,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履职尽责、奋发有为的担当精神。“青马工程”作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保障性工程,是新时代党的“育人育才工程”。公安英模精神融入“青马工程”,不仅能够丰富公安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更能推动公安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健全“青马工程”培养机制,融合主流媒体宣传优势,拓宽公安英模精神弘扬渠道,彰显公安英模精神重大时代价值意蕴;增强公安队伍建设向心力和凝聚力,将精神动力化作现实力量,把对英烈的深切怀念转化成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质战斗力。

    2025年04期 v.26 143-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下载本期数据